静嘉书单||2019年4月 第4期
每期书单推荐我们当月所读过的好书,不分新旧,无论古今。——静嘉读书
本期推荐人:船山阁 风松道人 Fish 静嘉张 葛恒新 郭無益 乐呵散人
兰台万卷 Thomas
四月书单
野口铁郎《中国史上的教与国家》
雄山阁出版社 1994年版
推荐理由
日本中国的研究,有很多基于田野调查而写出的论文,并在此基础上作"历史脉络梳理"的思考。这本书,从前言乃至三个部分内容的介绍上来看,日本学者对基于国家统治为目的的"国教"_儒教学说的隐藏肌理,既"外儒內法"的实体观察,到统治者时不时以道德标准的指定和驯化为目的(立教),以教的形式所推行的恩典的双重面相的提炼,来刻画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变迁。
漫长的中国历史,自汉武帝"文教"开始,国家教化(可能不是个标准的学术用语)一直贯穿于历史,如果说中国在历史上也有宗教存在的话,那一定是儒教。而在西风东渐的浪潮来临后,融合了个人德性塑造与国家,社会秩序诉求的"教",应如何观察,对于自戊戌,甲午,辛亥,五四,以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德性的衰退"乃至普通个体生存意义上的"意义坍塌"过程和肌理整理似乎有格外的意义。(船山阁推荐)
三崎良章 《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民族大迁徙》
商务印书馆 2019年1月
推荐理由
在川本芳昭所著的『中华的崩溃与扩大』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页处给此书有过定性,『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历史大迁徙』是适合一般读者,也适合专门研究者的文献。我起初出于两个考虑才选读的此书,其一是书的封面那六张拼贴在一起的古画,翻阅当时正在「奉子而读」中国古典科普绘本所列『农耕图』、『蚕织图』两册绘本;其二是此书中的各章节旨较为吸引我,凡书中涉及至节旨的体例皆被我称之为「辞典式著述」,此类书籍翻阅时心情较为轻快也不费多大精神,尤为适合在闲散时间翻阅。
因我史学基础较为薄弱些,现仅就『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历史大迁徙』此书的结构做些自己的总结性文字。书中抛却「序章」、「终章」、「结语」、「图版出处一览」、「主要参考文献」之外可大体分作三大部分来划分,其中「主要参考文献」页处除『中华的崩溃与扩大』、『拓跋史探』两册之外,仍有四册书目移列于此择日待捡,『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中国中世胡汉体制研究(朴汉济著)』、『五胡史纲(赵丕承著)』、『魏晋十六国河西社会生活史(贾小军著)』
现遵循「点到面再到立体的叙述进程」可以将此书划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多为史学上关涉有歧义之处作的一些厘清,比如关于十六国中「十六」这个数字不确切性的辩证。这一部分中较为受用的是对一些历史名词的概定与解释,现移录几例供看官参考,「单于为匈奴君主的称号」、「印绶是指印章与将印章佩戴至身上所用的绶带」、「异民族统御官在西汉帝登上了历史舞台」、「‘载记’的使用应源自房玄龄等人的决定」、「将人名冠以民族名称等修饰用语作为列传的名称是『魏书』的特征」、「‘十六国’是六世纪崔鸿所确立的概念」,诸如此类的概定而语散落于此书的各章之处。除对一些历史名词的概定与解释之外,前两章中著者所列的一些表格也较为受用,今后阅读相关书籍之时可以此多多重检。
第二部分是十六国各国的兴亡以及对外关系、佛教、国家意识等的互证式研究,第三章各国的兴亡页处(五十六页至一百八十三页)结构较为特殊,第四章叙述薄弱此文不再赘述。翻阅第二部分时时常让我想起『马桥词典(韩少功著)』,韩少功在此书中以词串起全书去演绎人物,以人物互相走动才得以钩织出一幅幅世情风俗图。三琦良章此书的第一部分是各种民族的孵化期,孵化完毕来到第二部分中的每种民族各据一疆域继续孵化。每种民族各自在一个巨型沙盒里锻造、扩疆领域并有所兴亡。每个国家名字就像『马桥词典』中的每一个词条,词条本身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只要民族互相倒戈、迁移、兼并、融合才颇能显出历史的现实意味来。
第三部分仅有一处较为受用即「‘十六国’迁都一览表」,其余较为薄弱多为不厚重不紧要之叙述。前一种族孵化是为「点」,前二沙盒锻造是为「面」,此一部分是以国的定都、迁都为线串缀,使得历史较为立体生动了些。『五胡十六国.中国史上的历史大迁徙』此书最为精彩的是第二部分,看官如若翻阅此书可先从第三章开始。第二处精彩的是第一部分中的关于一些名词的概定与解释,文字简练行文颇为畅快此为第二须注意处。书中的表格可于其他关涉书目中反复翻阅,看官必有所获。(郭無益推荐)
方诚峰 《北宋晚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12月
推荐理由
《北宋晚期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一书比较有新意,引入政治学术语、并结合古代史研究的特殊性,提出了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概念,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权力斗争史。政治体制是为了强调政治制度与人的结合;政治文化包括政治理论或主张、政治理想与口号以及在主张、口号影响下的政治情绪或取向。作者试图说明,政治分裂、腐败只是现象,其背后的根本动力在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变化。与此相应,全书也因为新的概念的提出而形成了一个比较新的结构层次,无论是哲宗朝还是徽宗朝,都分析了人与制度的结合(即政治体制)、主流政治文化。另外此书可谓考证精详,对史料的分析亦多有新解。 但此书后三章结构似乎与前三章不同,体例不一。对政治文化的论述、对政治学理论的运用也稍显薄弱,使人感觉新概念的提出最大的作用是建构一种新的史料编排、叙述模式。在对高后等人的政治布署的分析上,也有观念先行之嫌。
虽然作者似乎没有引用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但写法上却和《朱熹的历史世界》颇有相似之处,如都提出政治文化、都讨论政治理想与实际执行间的紧张、都探讨某一时期的政治口号、政治理想——“丰亨豫大”和“皇极”、都探讨皇帝成长的经历对政治转向的影响——孝宗和哲宗等。(风松道人推荐)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正文是作者的硕士论文,脉络清晰,裁判得当,作者想理清楚太炎思想的面目亦能实现,但略显呆滞。陆续加上的前言、导论和附录,不仅使我们亲切感受到王汎森学力的突飞猛进,也更能体会到章太炎思想的多面性,对整个晚清思想界在古今中西的冲突与折衷亦有观察。表现在学人的思想和作为上,他们既有一以贯之的一面,也有不断被时代裹挟而调整适应,从而略显彷徨和多变的另面。
章太炎是古文经的大师,同时也是传统经学最后的殿军。为什么这么说呢?概就复古的层面看,他们要回到尚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秦,重新以那个时代的角度衡量孔学,六经历史文献化以致黄金古代之破灭,诸子平等使经学的神秘性被打破,经学所载的“道”不复存在,通经致用说受到极大打击。作为革命家的太炎先生,在思想上极力表扬非正统派,王充、盗跖、刘歆、曹操、五朝学等被全面重新评价。最终的结果是,对儒学传统形成极大的冲击,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思想的重要渊源。传统学问最精深、最有见解的太炎先生成了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用罗志田的话说,不仅传统在变,维护传统的人也在变。用王汎森的话说,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人们如何使用传统,都不可能一样。思想、政治、权力都如风一样,周流不断,线性的思维和判断容易忽略掉交互影响的复杂性一面。传统的非传统性值得重视。从这方面来看,说胡适是太炎学问的唯一传人,未尝不是一种洞见。(静嘉张推荐)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年3月
推荐理由
陈平原教授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一书序言中,就百年之后五四运动依然热度不减的原因写到,“ 五四除了作为历史事件本身的意义,很大程度成了20世纪中国人更新传统、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象征。每代人在纪念五四、诠释五四时,都不可避免的渗入了自己时代的课题和答案。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今天仍生活在五四的余荫里”,这是我们今天重返五四的原因。周策纵先生的《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一书是五四运动研究的奠基之作,也是重返五四的必读之作,全书上下两编,上编是作为历史事件的五四运动是如何发生的、结果如何,下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深远影响及对它的评价。
五四运动之所以吸引几代学人倾心研究,是因为它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五四运动的重要性体现在即使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后“五四”时代,“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它而努力。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未竟的事业”;而五四运动的复杂性,原因是“ 五四运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后来各党派的不同解释,更使亲身参与者、所见者、所闻者、所传闻者,前后的回忆往往矛盾,或添油加醋,或畸轻畸重,或无中生有,或抹杀事实,或夸张减料,或涂黑抹红,几乎无所不有”。“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以及新式知识分子所提倡的各种政治和社会改革”。抽象理论分析可以将历史简化成诸多侧面,而历史观的选择上,研究者只能从自身与眼前的立场出发,作出取舍。
作为学生运动的五四。五四运动的急先锋是学生,而引导和激发学生政治热情正是有着西学背景的教授们,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又是学生运动的启蒙着,他们身上西学背景一方面展现五四运动在思想渊源上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五四运动从最初就是由外部因素触发的,并非自身文化自然演化而成的文艺复兴。以胡适为代表的美国留学生带回来文学革命,注重文化和教育;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留日学生,带回了军事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在法国塑造了自己政治意识,在20世纪20年代把五四运动推向极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新文化运动启蒙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累积了民族主义情绪,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导致的学生游行示威是民族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学生运动的结果是成功的,而斗争策略为之后的学生运动积累了经验:祭起民族主义大旗,以学生的赤手空拳争取同情,明确的口号,占据舆论道德的制高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作为政治运动的五四。五四运动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偶然触发,国内南北政府对立,除了军事武力,无论是在舆论上还是资源整合能力上,政府实际上处于弱势,同时由于外部危机民族主义崛起,学界、商界、报界、工人、政党被整合起来,参与国家现代化进程。而对国家前景的不同预计,让知识分子短暂的统一战线后迅速分裂,“五四运动新式知识分子四个主要集团:自由主义者,左派分子,部分国民党党员、部分进步党党员。自由主义者倾向于避免陷入政治纠纷之中,并且主张应该由教育和文化运动来改革。左派知识分子发现自己的立场与国民党对北京政权采取政治革命的主张较为接近,而进步党留在北京政权之内,自由主义者则在他们对军阀政权批评和抗议无效之后,逐渐退入学术工作的领域中。”
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五四。五四运动最初的口号是打到孔家店,这是伴随着西学思潮涌入,新式知识分子在中国开展的一场启蒙运动。“ 他们诉诸理性而非习惯,诉诸自然的法则而非人为的,诉诸人道主义与美学而非伦理规则与宗教,他们怀疑在自己看来未经证实的一切,他们的历史使命是挣出习惯的束缚,重塑人的观念与情感,打破传统,开放思想以利变革”。“在五四新思想运动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传统的、正统的儒学和道德受到西方功利主义、不可知论、实验主义和中国汉学考据学的联合攻击,后来,欧洲的直觉主义和唯意志论加强了宋学理学的力量,引发了多次论战,这些论战又导致批判的自然主义的流行”。
作为文化运动的五四。五四诞生了新文学,促进了妇女解放,加速了家庭制度衰落,新闻及公共舆论事业迅速发展,普及教育得以拓展,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及学术水准也大有提高,在五四及其后的一个短暂时期内,中国的自然科学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五四运动实际上是一场思想和社会政治相结合的运动,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来实现民族独立、个人解放和社会公正。从广义上来说,五四运动本质是一场思想革命,因为它的基础是假定思想变革是实践这一现代化任务的前提,它所促成的主要是思想的觉醒和变革,并且它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这又进而促进了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化。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和革命的目的”。(兰台万卷推荐)
[美] 珍妮·拉斯卡斯 《看不见的美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荐理由
从我家门口出去,再向右拐,一直走下去,会看到一片员工宿舍区。那是食盐精制加工厂的员工宿舍区,那里住着的绝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和不可计数的、亮晶晶的白色小颗粒打交道。而这些白色小颗粒每天又从厨房中的调料盒,跃进烧热的锅里,最后再进入我们的肚子里。
我从未想象过,这些盐是怎么被生产出来,又是怎么来到餐桌上,最后进入我的胃里。哪怕,这些生产者距离我那么近。
回到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那些我们通常不会去关注的人们,煤矿工人、采摘蓝莓的外来劳工、啦啦队员、空中交管员…… 这些人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的价值观是如此多元,甚至还会让我们感到大吃一惊。为什么我们会感到诧异?这不过是不同人的不同看法嘛。
正因为我们未曾去关注他们,他们身处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当他们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时,我们便控制不住,甚至还会大呼一声“天哪!”。
书名是《看不见的美国》,但这个现象不为美国所独有。
中国同样也有煤矿工人,他们在不见天日的地底劳作,为我们提供产生能量所需的煤矿,但我们似乎很难想起他们。当我意识到我们的国家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存在的时候,多半是某地的矿井发生了事故。那个时候,我们的反应可能是同情、怜悯,或许还会有一些庆幸,庆幸我们不是这其中的一分子。
如果我们冷眼看待,或许是一种冷漠。但如果我们强调我们的同情,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我想,他们并不需要我们的同情与哀怜。每个人在他所处的岗位上,面对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就一定会是热爱吗?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不会。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是这样”以及“应该这样”。但是书中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为了自己而活。他们不需要同情与怜悯,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关注他们,就是一种最好的尊重。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书中并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来激发读者的同情,也没有灰暗的笔调去描写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痛苦难熬,而是尽可能客观地去试着发现和理解这些我们原本“看不见”的人们。
就像是奇妙的化学反应,这些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活。佩德罗是为了他的房子、艾德丽安是为了她的梦想、“土狗”这样的石油钻井工人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们从事这份工作,都是为了自己。这些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但他们从事这份工作,却在不经意间,为美国提供了向前发展的动力。
人各有异,所以每个人所看所想的都不尽相同。这才有了千奇百怪的理念,有了缤纷多彩的生活。我们看不见这些潜藏起来的不同之处,但或许,我们可以去试着理解、去正视他们。
这是一群美国人的故事,但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在经历同样的事情。看不见的,不仅仅是美国,还有我们身边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工作环境,还有其他很多,都并不一样。我们就像一部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互相推动,向前运转。我们所能做的,其实就是正视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是冠以同情或者赞扬之名将他们“特殊化”,打破他们希求的平静生活。
我们思考,我们追寻,我们也需要理解。理解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受各种力量作用,理解我们并不仅仅依靠自己才得以前行。
《看不见的美国》,把我们曾经看不见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发觉,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有我们所能看见的那部分,我们看不见的部分,也同样重要。我们看不见的,就在我们身边。那么远,也那么近。(Fish推荐)
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年7月
推荐理由
于此之前林达的书未曾翻阅过,我从事于绘本教育已多年之久,因某日课题所要扩充一些材料,借此检索“儿童画”三字才拣出此书「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当日课题关涉「战争」类绘本书籍,本意寻些偏于儿童心理可归作此课题的书,不想其书规程较为严整难以一时消化。
又虑之当下中华遍地开设儿童画课程的校外机构颇为繁杂,其教程意指不外乎此三种类,一为据孩童年纪规分材料、题材,以尽其作品之表现形式;二为美式涂鸦之教程,此类无关乎作品之终底如何,执教之时颇为活泼些;三为我中华之国画,当下孩童研习中国画已不再遵循传统之师法,因校外机构迫于市场经济之竞争,执教者频繁更迭、鱼龙混杂,易贻误后辈。
此二者暂为荐「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一书之两个因由,是为累赘之言。此书为林达分作两章,前为「关于纳粹和位于捷克特莱津的犹太人集中营」,后为「画于特莱津集中营的作品及其小作者」。前章为回忆式记录体文章,时间脉络清晰,文采斐然,此不再赘述。我所执眼于后章之儿童画作与其相匹配的诗歌文字,此些部分三年间因教学取材各事项曾翻阅多遍,深悟良多也颇为感慨。一幅名「有着架子床的房间」记之尤深,孩子坐于床上,画的前方是为几朵长相迥异的花。其作为九岁埃丽卡,「那几朵花,不论是颜色还是姿态,都生动而平衡」。
另,遍拣全书私意其多数仍遵于纪实之文,著者目于儿童之批次遗作偶作感发,文字所引缀的「历史感」当与「文学性」并线而行。文末分对前言亦作两种需看官多所顾虑之事,一为执教者应不分门类、不分年纪逞其核心教旨,并依据教旨所用素材适当引入相关背景及历史缘由,此为教之愈厚重,学之愈深广。二为录十册绘本以补文薄之实,首为「铁丝网上的小花」(格莱兹著)、次「植树的男人」(让•乔诺著)、次「凯琪的包裹」(坎达斯•弗莱明著)、次「爷爷的墙」、「开往远方的列车」、「烟雾弥漫的夜晚」(伊夫·邦廷著)、次「欧先生的大提琴」(简•卡特勒著)、次「安娜的新大衣」(哈丽雅特·齐费尔特著)、次「爱花的牛」(曼罗·里夫著)、次「大卫之星」(鲁丝﹒范德齐著)。(郭無益推荐)
黄道炫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11月
推荐理由
黄氏此书资料详实而梳理清晰,表达观点明确,而不妄下结论。使人读来既无晦涩难通之意,又无弄巧乖张之疑。堪为正史信史之一标准。
十年土地革命,此工农开天辟地暴动以来,以毛泽东上井冈山,朱毛会师以后,其前有三湾改编确定党的领导,其后开创苏维埃红色政权,在印象中似乎红色政权的确立是无往不胜的!所以在以往的历史侧重中,我们想当然的以为“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其主要结果是李德王明的“军事教条主义”错误领导,毛泽东被迫离开军队的指挥机关。而做出主观判断,恰恰黄氏书中直言不讳的为我们揭开了关于苏区革命失败的另一条方向,而这个方向却是我们过去很少接触到,或者有意忽视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1929年以后毛泽东朱德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赣南闽西逐渐建立了中央苏区,应该讲其影响深远,控制范围之巨,百姓之众皆为全国苏区之最,更为蒋介石主要“围剿”的政治势力。从1930年到1934间众所周知的大会剿总共有五次,前四次以红军的胜利告终,而最后一次持续时间最长也规模最大,终于以中央苏区的失败而走向长征,确定了苏区政权的最终失败。
苏区革命的失败,从表象上来讲是军事上失利,从33年9月到34年10月 中央红军在为期一年的反围剿作战中并没有打破来自蒋军的主要军事威胁,但实际上整个中央苏区的经济早已“崩盘”从1930年以来以瑞金为首都的苏维埃政权的确立,在迎来蒋介石的数次围剿之后,整体上来讲并没有争取到一定程度上的“喘息”之机。老百姓在红军到来之前的赤贫现象,到红军到来之后,虽然通过短暂的打土豪,分田地等短期促进土地革命发展的有效方式而获取一定的利益。但实际上随着蒋介石不断的“围剿”负担更加严重,更加严峻。这必须是我们要审视的一个问题。中央苏区的人口不过四五百万人,而中央红军兵力最盛之时达到十多万人,党员最多13万,如果在加上个县乡级政府机关怕是20余万人都不止,在加上日常作战的损失及补充,加上各种战时支援,这种重担决定了苏区人民不会有更大的生产收获。黄氏书中曾经写到过,苏区出现一些百姓出逃现象,甚至因为长年作战的原因造成轻壮劳力损失,而造成田地荒芜青黄不接。而在作者的书中曾有大篇幅的详细资料来介绍这一时期,苏区人民的重担。可以读第五章三节 ,并不是鄙人一点阅读随笔所能够写尽的。
而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促进了苏区政权的统治稳定,然而稳定的政权背后,必然会滋生腐败的源头 ,再加上肃反问题,工作作风出现不良现象这些都是间接决定了苏区工作问题的存在。
然而中央苏区政权的确立本质上却又是积极性的,是中国革命初期的主要工作成就,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割据政权。在苏区的建设中,革命领导者注重青少年儿童的教育问题,注重提升妇女地位,开展解放妇女运动,使女性成为苏区中政治思想,上升最快的群体。发动群众,广开民智,使民众坚定不移的支持红军。设立公共卫生所,让群众看病不拿诊费,只拿成本药费,并且严禁杜绝鸦片的种植与生产,关心群众的日常生活,制定详尽的“讲卫生”方案,根本上杜绝因卫生原因导致的疫病发生,这一点直到1934年“反围剿”战事最激烈的时候依旧在坚持,甚至得到了率部进攻苏区的国军主将陈诚的赞许。这一项项利民益民的政策与措施,根本上使苏区的群众更加坚定党的领导,更加坚定对党的信心,前四次围剿的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主要胜利,更是军民一体,同心协力的结果。
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除了红军军事层级的错误指挥,根据地群众的不堪重负,更重要的是蒋介石较以往作战方法的改变,这一点几乎对于红军来讲是致命的,四次反围剿之后,红军的根据地范围扩大到40多个县,地盘的扩大也造成的兵力的分散,快速的扩红也造成的新兵军事技能的严重下降,甚至很多士兵连手榴弹都不会使用。加之蒋军不冒进,不浪战,军事思想高度统一又有德国军事顾问参谋作战。红军既守不住地盘,又打不破围剿,即使根本上开展有效的战术,在苏区这一隅也无济于事了……
回眸过去,棋局早已终了,失败的红军走向了二万五千里的铁流之路,而中国的革命也有胜利转向更大的胜利。苏区的革命工作,为日后抗日战争的抗日根据地及边区政府,及后来解放区都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些宝贵经验的财富,促成了这片五千年古国的谁主沉浮。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然而英雄本色的背后,不能忘却的是那一群群拿生命在堆积的群众。(乐呵散人推荐)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
译林出版社 2011年11月
推荐理由
我给大家推荐这本书,源于我对讨论秩序良好的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兴趣。以及多元政治价值带给人们的宽容。政治自由主义不是一种启蒙自由主义的形式。它不是一种完备性的自由主义学说。我们在探讨一些政治领域的问题之前。我应该要解释一下。政治自由主义里面没有明确任它所谈论的哲学问题。有些人在阅读《正义论》的时候不存在这样的障碍。这本书也是从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社会契约论中开出一种正义论。这种正义论不在受到那些常常被认为是致命性的反驳。自由主义,我相信大家对这个名词司空见惯,尤其是在和平稳定的21世纪,没有过多的战争,没有残酷的剥削,大多数人民都想拥有自由的权利。但是自由主义涉及着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们对其知之甚少,不求甚解,甚至有时不知如何去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由。谈到自由,我们也会想到平等、人权、正义,公共服务……等社会政治哲学的一系列话题。而我今天所要谈到的这位作者罗尔斯及其著作《政治自由主义》就涉及以上列举的这些话题。他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阐述了政治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主要理念及所要构建的制度框架。虽然他的观点在学术界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也有来自不同学者的声音,但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由、平等、人权、正义这些话题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也是我选择之一课题的原因之一,让我们对此能有更深入的了解。罗尔斯在证明公共理性和社会政治价值的基本重要性和普遍性时,他虽然也同时强调了社会政治理性对于任何特殊学说的公正与宽容。但在谈到特殊文化价值与政治价值发生冲突时,他却主张任何非政治的价值都必须服从于政治价值。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按照罗尔斯的这种政治哲学逻辑又如何能保证它所允诺的多元宽容。我们就可以提出。较为理性的疑问,现代社会又如何确保其政治价值无一例外的正当合理性呢?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也许对罗尔斯的另一部著作《正义论》比较了解,而《政治自由主义》与《正义论》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地方,对我们更透彻的了解罗尔斯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在写作时首先要对罗尔斯的观点做一介绍,让大家对此有略微的了解,其次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剖析政治自由主义与我们的生活,用我上不成熟的观点来解释当今社会在政治自由主义这一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的建议。
初次尝试这种写作形式,必定会有不足之处及浅薄的看法,但同时对我来说这也是一次实践的机会。希望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及书友们的宝贵意见,我也会广开言路,慎思敏行,希望对我今后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于这本书的理论论证框架大家如果发现不足之处和疑问尽管提出来。关于我们对社会宪法,多元政治观念。公民权利,自由主义的合法性原则,我们可以互相探讨。(Thomas推荐)
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3月
推荐理由
王汎森先生彷佛站在了歷史制高點,俯瞰世間百態。近代史料繁而雜,而王先生能從其中獨闢蹊徑,進行深度性思考。傅斯年先生曾說:“疏通致遠者為達,局促於遺訓或成體或習俗而無由自拔者為鄙;能以自己之精靈為力量以運用材料者為通,為材料所用者為陋;能自造千尋華表者為大,從固有之成就,更複一腔一面堆積者小。”近幾十年來,關於近代史的研究論著層出不窮,他們大多矚目於歷史舞台上耀眼的人與事,或是梳理庶民的生活模式,而對於中層階級的知識分子較少關注,王先生從此處著眼,爬梳論著、小說、戲劇、日記、書信、報紙等材料,勾稽出近代小讀書人的迷茫、摸索與憧憬,形象地再現了那個時代的思想與心態漣漪。
其實,早在2004年的《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一書中,王先生就顯示了關注小人物與小地方的思想動態。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曾道:“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思想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的,而翻閱千年來的著述,往往忽視了思想與生活的交互聯繫,王先生打破千年慣性,積極挖掘小知識分子的時代意義與心靈世界,距離歷史世界的完整性復原更加進了一步。
不僅如此,在《附錄》一章中,王先生還將“思想與生活”的研究置於當代大課題下進行探討,指明進一步研究的可行方向,可謂“金針度人”。(葛恒新推荐)